云顶集团3118acm-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 云顶集团3118acm-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
云顶集团3118acm-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美食文章(精选20篇)-云顶集团3118acm

2022/12/19经典文章

美食文章(精选20篇)

美食的灵魂

文/王莉莉

“叶有娇姿花有容,三秋过后画图中。清池泥隐寻常见,一品知怀大将风。猜猜这是什么?”我一边给莲藕削皮,一边问孩子。她知道今天做的是经典私房菜——双莲墨鱼汤(莲子、莲藕、墨鱼为主要原料),马上猜到了答案。然后问我:是不是所有的好食材做出来的菜都会好吃?

那可不一定哦!饭菜做得好吃要讲究五味调和及火侯控制。我最崇拜的烹饪高手就是商汤的“宰相”伊尹了。他精通烹饪、医术和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又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烹饪理论来治理天下,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就是来自伊尹。他认为:想要烹调美味只要把握原料的自然性质、水质、适度用火、用心调味,然后就会有精妙微纤的鼎中之变了。也许是工作的原因,干一行爱一行,在商言商,也许万物真有相通的规律可循,我竟然一边起兴地分析着如何制做美食,一边联想到:这不就是协调和管理的艺术吗?伊尹所说的原料自然性质不就是单位职能和人员素质吗?水就是工作标准;适度用火就是把握工作节奏;用心调味就是沟通交流;鼎中之变就是工作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系列片《舌尖》经常表述着类似的故事,那就是:每种食材,经过人们的精心烹饪制作,可以发挥出本身特有的最好的滋味,再经过适当的调和,被引领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这种特有的“味道”就是美食的灵魂。那么,工作中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再经过高水平的协调管理,最后呈现出的必将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工作成果。如果说美食的灵魂是“味道”,那么工作的灵魂就是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的文化、是信仰追求、是伊尹的情怀。

很多人对中国美食的认识只停留在最基础的口腹之欲层次。缺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体会不到那十厘米食道之外更加丰富、更加趣味的感受的。不读《孔乙己》就吃不出茴香豆的滋味,不读苏东坡就不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美妙。让我们重读诗书与经典,品味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然后再去品尝美食,感受工作和生活的馈赠……

冬日暖阳

文/杜萍

兴义的冬天似乎和春天交织轮换,一会儿穿春装,一会儿穿冬装,时时沐浴冬日的暖阳。三角梅、狼尾草、银杏黄点缀着兴义的冬,“大雪”遇见兴义的暖阳,一切都美得那么自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兴义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徒步、野钓、烧烤是兴义人休闲的主要生活方式,周末人们纷纷走向大自然,放松心情,与山水亲触,来一顿野外烧烤,满足一下舌尖上的欣喜。

我和一群闺蜜也相邀到野外徒步、烤全羊,庆祝一下“中国羊肉粉之乡”称号花落兴义。

作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与举办地的兴义,徒步运动已成为一种时尚,它的美就在于能够自由行走在路上,与美相遇,抛开一切纷扰杂念,走向大自然,感受生命与自然对话。一群闺蜜漫步山水间,嬉笑打闹,共同回忆起我们一起读过的书,一起走过的路,一起哭过笑过的日子,年轻时做过的幼稚傻冒的事,件件往事历历在目,串联起来凝聚成醇厚的友谊。虽已人到中年,闺蜜们却仍然保持那份“小资”情调,对大自然的花花草草还是那么情有独钟。摘下一扎芦苇草,闭上双眼,闻闻草香,沐浴冬日的暖阳。天空蓝蓝的,太阳暖暖的,伸出双手拘一捧那温热的柔光,轻轻地撒在胸口,把心中那沉沉的阴霾轻轻地驱走。心暖了,人生就没有了寒意,人也就快乐起来。拾回平淡,让自己愉悦,追求生活的本真,才是徙步的真正意义。

羊肉是这座小城一项必不可少的美食内容,无论春夏秋冬,小城都飘散着勾起人们食欲的羊肉香。黑山羊是兴义的主要品种,特殊的地理区位,湿润的气候条件,注定了特色美食羊肉的独特口味。烤全羊是将羊宰杀后,去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抺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不断地翻动约1小时左右即成。烤好的羊,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为了使这顿美餐符合阴阳平衡、酸碱平衡的原则,对美食颇有心得的姐妹们还搭配粥、野菜、自制的“四川泡菜”,泡上鲜柠檬水,清火解渴。生活不易,惟有美食不可辜负,在冬日的暖阳里享受美食,与友人聊天叙旧,谈笑风生,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安闲。

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我和闺蜜们笑着,闹着,回顾过去,憧憬新年的到来。其实,一路走来,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在人生的冬日里,知心朋友就是那一抺暖阳。闲暇时悄然关注,忧愁时默默陪伴。时光,总是在相互的关爱中温暖了记忆,沉淀了美好。懂得分担才会让人留念,懂得与人方便,才能与己方便,才会明白付出与收获的真正涵义。

童年美食

文/何海芳

母亲节刚过,又即将迎来端午节,我想我是有口福了。每逢端午粽香飘,我却寻找不到儿时特有的味道。

每年此时,最让我忆起的是童年的美食——鸭母粽,那永远忘不掉的味道。

“鸭母粽”,雷州特有的美食,清香可口,造型独特,形似鸭母,儿时非常喜欢。除了它的形状非常吸引人之外,它的粽叶显得更加特别,不同于一般的粽叶,而是由一种橹罟刺代替,饱含清香。最有特色的是,里面的辅料由当地特有食材蛤蒌叶,经过切碎、炒香,装在里面,味道非同寻常。当舌头滑过它的馅料,口水不约而同地滴出来,连呼吸都有它的香气。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嘴馋的人,经常让母亲包粽子,而且非得是这种“鸭母粽”才行,母亲都拿我没办法。“鸭母粽”,我对它情有独钟,觉得很新奇,既可以吃,又可以玩,而且充满着人生百味中最好的味道。

在雷州半岛一带,都有“五月五,提鸭母”的习俗。以前每到端午节前几天,农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去野外摘橹罟刺 。每次我都跟着母亲去,想着能够吃上美味香甜的“鸭母粽”,口水都禁不住往外流。

有一次,母亲摘回橹罟刺叶,让我撕掉叶子上的刺并且洗干净,我可乐意了。我慢慢地撕着叶子,小心翼翼的,怕叶子的刺伤到手,嘴里时不时还念念叨叨着“鸭母粽”、“最爱的鸭母粽”。一会儿,母亲把馅料准备好了,开始把粽叶织成“鸭母”形状,再往里面装入糯米、猪肉、腊肠、香菇、虾米等馅料,最后放在锅里蒸煮。“鸭母粽”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粽香,垂涎三尺。

有时,母亲做的“鸭母”形状多了,就约上几个小伙伴,把它当成玩具放在盆里游,貌似鸭子在游水;母亲做的“鸭母粽”多了,就拿一两个和小伙伴分享,你一口,我一口,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甚至“鸭母粽”粘到手上都舍不得浪费,舔得一干二净,“吧唧吧唧”的声响穿过每根手指头,至今回味无穷。

“鸭母粽”,儿时最忆的美食,最美的味道,是那永远挥之不去的甜美记忆。我想我忆的不是端午,而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而是心情。

上帝至少给了你一把勺子

文/高茵颖

那天,他有些闷闷不乐。就在刚才的亲友聚会上,客人们当着他的面,夸姐姐钢琴弹得好,哥哥的画也很不错,三岁的小妹妹则像天使一样漂亮。那么他呢?个子不够高,学习不够好,似乎只能默默无闻躲在角落里,被所有人遗忘。

这时,皮特叔叔从厨房走了出来,因为厨艺特别精湛,身为被主人夫妇特邀来的嘉宾,他不负众望,烹调出了一桌让客人赞不绝口的菜肴。“小家伙,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皮特叔叔注意到了角落里的他。

“我很笨,什么也不会……”他难为情地说。皮特叔叔摇摇头,盛了一盘颜色漂亮的水果沙拉,哈哈大笑着说:“上帝很公平,他从来不会让人陷入真的绝境。比如你,现在至少拥有一把勺子,用它吃掉这盘沙拉,再告诉我它的味道好吗?”

他拿起勺子,在盘子里搅拌了几下,小心翼翼品尝,然后很认真地说:“它的味道,有点酸,有点甜,带有几分清新,像清晨的露珠那么美妙……”

“看吧,你现在不仅拥有一把勺子,还拥有一个诗人般的文采,可以将食物的味道形容得那么有诗意,你比谁都富有呀!”皮特叔叔打断他的话,兴高采烈地离开了。他愣了很久,继续吃完那盘沙拉,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

也许正是受了皮特叔叔的感染,从此,他与美食有了不解之缘,无论去什么地方,总是千方百计品尝各种菜肴,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本子上。从小学到大学,他的美食记录,居然积攒了厚厚的20本!

一次,有位在报社当记者的同学,偶然看到他的记录,立刻被那原汁原味却又幽默诙谐的文字所吸引,一页页翻看,爱不释手。临走时,又强行借走了其中的几本,说要带回去好好研究。

原来,同学将他的美食心得交给了主编。当时,报社开辟有一个饮食专栏,正为没有优秀的稿源而犯愁呢。主编当即决定,邀请他在该报开设美食专栏,并且定期拨付经费,资助他去更多的地方寻找各类美食。

那时,他正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每月都会抽出一周的时间,出去旅游,遍访当地美食,给它们拍照,并用文字将舌尖的感觉记录下来。正如主编所期待的那样,他的专栏文章非常受欢迎,一些家庭主妇纷纷给报社打电话,报纸销量大增。

在为报社写了一年专栏之后,他爱上了这种独特的生活,干脆开始独自环球旅行。每到一处,他都去寻找当地原汁原味的美食,感受真实的风土人情。在边走边吃边玩的过程中,他用独特的厨师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在遍访了近一百个国家之后,他所撰写的《厨房机密档案》被一位出版商看中,整理出版后,很快就成为当季的畅销书之一。

他就是来自美国纽约的波登,因为这本书的出版,他一夜成名,美国最着名的旅游探险频道主动找上门来,用优厚的报酬和他签约,并派了两位摄影师,协助他加入“全球吃透透”计划。

按照这份计划,波登将结合食物本身、用餐情境与回忆的绝佳组合,来描绘心目中的超完美美食,在他看来,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总是出现在电视镜头里的波登,语言幽默诙谐,他最喜欢跟观众讲的口头禅,就是当年皮特叔叔说的那句话:“亲爱的,上帝至少给了一把勺子呢!”

不能小看这把小小的勺子,它让波登甩掉自卑的阴影,实现了精彩的梦想。停下匆匆的脚步,检查一下人生的行囊,也许,你的背包里也会藏着这样的“勺子”,利用它,别浪费。

失败只是烧糊了的一道美食

文/兰言

失败的味道就像烧糊了的一道美食,苦不堪言,而成功则是倒掉烧糊的菜肴后洗净的盘子,重新给你食欲的激情。

吃什么无关紧要,只要有营养,能吃饱肚子。成败无关紧要,只要有奋斗的经过,不屈服的信念。再崎岖的路总要去走才会到达目的地,再平坦的路如果不走永远在原地。

但不能在一件事上总是失败,这不光是技巧的问题,还是心态的问题。失败是永恒的东西,只要用心态去永恒的对待,那么失败不过是一枚埋进地里的土豆种子,成功则是种子腐烂后长出的绿芽。

当一个人失败的次数多了,不管他的理想多现实,人多优秀,总会落下好高骛远之嫌。随着灰暗的情绪氛围让他灰土灰脸活在无端的自责和不自信中,真正的失败才刚刚开始。而这种失败将成一种阴影,根深与骨子里。只有用全部的信心去迎接挑战,失败则无缝可入,无立锥之地。

有时候成功一转身比失败还惨,比如饿急了的时候,糊了的食物还能填饱肚子。若做好的美味不小心打了盘子,成功也只能是一种泡沫,淹死你。有时候失败就像没上汽的包子,只要沉住气,美味就在眼前。

所以失败只是火烧的太旺,成功则是恰到好处。

说吃肉

文/小不点儿

现在有一些老年人甚至一些年轻人,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告诉他,胆固醇高了注意饮食哦,以清淡为主,少吃肉哟,不然心血管病会找上门来的,回去后吓得他们肉也不敢吃,鱼也不敢碰。总是白菜箩卜清汤寡水下肚,几天下来,受不了了,唉,肚里的肠子都生锈了,想吃肉也不敢买,就是忌讳吃肉会提高胆固醇指标。弄得跟庙里的素食和尚一样。

不瞒你说,我对生活吃饭的态度是,生命需要用脚去丈量,美景需要用身体去邂逅,美食需要用生命去品尝。一旦生命奄奄一息夕阳欲落,老眼昏花,只能看着满眼的风景看也看不清,满桌的美食咬也咬不动,道不如趁着腿脚利索,牙口锋利,能走则走,能吃则吃,少点忌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肉也不敢吃鱼也不敢动。

你看人家皇帝,作为人尖尖上的人物,吃饭叫用膳,“膳”拆开来看,左边有一个大喇喇的“月”,“月”是啥,那就是“肉”啊,看来我们的天子老爷子也是耿直,直接告诉厨子,朕对肉可是天地可鉴、情深不悔,厨子你要是哪顿给朕少了肉,嘿嘿,你尽管试试!

再来说下文人骚客,人家除了文笔风流,论起美食也是头头是道。首屈一指的,当数北宋文学家东坡居士,东坡肉就是他老人家的大作。作为吃货,你肯定会说,东坡肉我知道啊,没少吃!但东坡肉怎么来的你有木(没)有好奇过捏(呢)。

据传苏东坡是个为民谋福的好官,在杭州做官时,组织百姓筑堤,百姓觉得这又不贪污又给咱们做事的官,咋地也得意思意思啊。于是,城里的男女老少“嘿哟嘿哟”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盛情难却下,苏东坡便收下了猪肉。 但苏东坡一想,这要是我自己吃,那和外面那些贪官污吏还有什么区别。但这么多肉,白白扔掉岂不是暴殄天物,那就做好了和百姓一起吃吧。但吃也得讲究个吃法,白煮肉这种没口福的做法,我们东坡居士才不会对付呢。于是立马叫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色如玛瑙,红酥透亮。挨家挨户把肉分送给老百姓过年。老百姓平时很难吃到肉,别说还是这种软而不烂,肥而不腻的高级料理。顿时感觉,哇塞,原来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食物啊。百姓深知吃人的嘴短,不对,于是对苏东坡越爱越深,就把他送来的肉命名为“东坡肉”。于是,多亏东坡居士对美食的造诣,也多亏杭州百姓会来事儿,我们至今都能享受这道美食啦。

再来说说咱们有诗圣之称的大诗人杜甫。他虽然不是著名的美食家,但对美食的执念在字里行间也是表露无遗,像:"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据说赞的就是麻辣过瘾的水煮鱼。而且杜甫还有因食太多牛肉,无法消化而死的说法。当然啦,这无考。

最后再来说说咱们的孔圣人。也算得上是一位吃货了,孔子不仅无肉不欢,还来者不拒,他所吃之肉,包括牛羊猪狗之类家畜之肉和鱼虾之类水产之肉,也就是说水陆通吃,没啥忌口的。别理解错了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那个典故,不是不想吃肉的喲,

嘿嘿,这里嘚瑟了一下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牛皮啦。咱们要继承和传袭老祖宗的吃货精神哦。别被那个医生的一句话绝了肉喲。

2022/3/17

调狗离山脱险记

文/李冠锟

今年春节我们是在乡下老家过的。大年初一,天气十分晴朗。上午,我们全家人就到外婆家拜年了。吃过午饭,我想要回家跟以前的伙伴玩耍,我们家离外婆家不远,爸妈就让我一个人先回家。我可高兴了,因为外婆给我拎了一大袋好吃的。

经过一个山村时,突然,一只凶恶的狗窜了出来,我被吓住了,好心情也随之烟消云散。狗朝我“汪汪汪”地狂吠着,好像随时都要攻击我似的。我撒腿就跑,狗却紧追不舍。跑着跑着,眼看狗就要追上来了,这时我突然想到:也许狗不是为了追我,而是我拎着的那袋美食引起了它的注意?

可袋里的美食也是我的最爱,怎能让狗给抢了去呢?

情急之中,我想起口袋里还有几张卫生纸,于是,我立刻蹲了下去,狗也吓得退了几步,我赶紧把卫生纸揉成一个纸团,并顺着狗的视线扔到很远的地方。那只狗以为是好吃的美食,就朝纸团飞也似的跑了过去。我趁此机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紧跑了。

真没想到,那只狗虽然看起来凶恶得很,实际上却是那样的愚蠢,竟被我一个纸团就给骗走了。

美食,心灵的抚慰者

文/莯愮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在当今社会也成了远在他乡游子思念故乡的一种寄托方式,它易能安抚思乡之人的愁绪,排除忧伤。

街上,一阵家乡的味道(螺蛳粉)扑鼻而来,唤醒我沉睡中的味蕾,在味蕾的犒赏下,我对美食的热爱更加的浓烈,琳琅满目的美食,让我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的点了一碗螺蛳粉,囫囵吞枣咀嚼起来,它就像一剂良药,安抚我这颗支离破碎思乡的心。慢慢地,它的味道传遍大街小巷,然后安静地伴随风,飘向我远方的故土。

食寄相思,一碗螺蛳粉犹如天上放飞的风筝,风筝虽在天空起舞,但线始终牵引着它。我,何尝不是那只风筝呢?吃着螺蛳粉,我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潸然落泪,那热烈的泪,带着我的相思缓慢的,安静的融进碗里。

巴厘岛食事

文/尹画

年末清年假,去巴厘岛孵太阳。

飞机上,看完一部影片:《美食、祈祷和恋爱》。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女主角婚姻受挫,在漫长的离婚拉锯战后,独自出门旅行,在与自己的一段独处时光中逐渐找回自我。这是一个人旅行的好处。优美的风景,陌生的体验,自由的探索,时不时邂逅到的惊喜,无一不能疗愈心灵。茱莉亚旅行的三站分别是:意大利、印度和巴厘岛。我很喜欢巴厘岛的一段,开篇就是德格拉朗的梯田,一圈一圈涟漪一般绵延开来,茱莉亚骑着单车在稻田边穿梭,裙裾飘飘,一派东南亚田园风光。

来之前,在网上看到德格拉朗有一种梯田下午茶,心醉神往。坐在梯田边吃下午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德格拉朗梯田的规模不大,然而富有特色。巴厘岛人在梯田平坦处修建了鸟巢躺椅、空中秋千供游人休憩,梯田上还造了几家美食铺,每家美食铺前都搭建了长长的条桌,桌上摆着斗笠,游客可以戴上斗笠,围坐桌前,边赏美景边尝美食。我选了位于梯田最高处的一家,因它海拔最高视野最为开阔。点了一份印尼芒果饭、一只青椰,戴上斗笠,坐下来,面对大片绵延起伏的梯田、椰树、芭蕉,满目苍翠,宛如剧中。

去巴厘岛,其实还有一个小小心愿,想吃一顿漂浮早餐。我们入住的度假村,每间屋子都配备了游泳池。泡在泳池里吃早餐,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美妙的生活源自开阔的想象力。所谓漂浮早餐,就是将早餐食物放在一个藤编的大篮子里,藤篮底盘大,浮力就大,放入花花绿绿的食物不会下沉,人就可以泡在泳池里像美人鱼一般用餐。早餐其实是寻常食物:三明治、面包、煎蛋、水果、橙汁、红茶,但因用餐地点由陆地转换到泳池,就生出不一样的浪漫来。可见,要想将寻常日子过出诗意来,就得多动脑筋,换个场所,换个道具,就能收获不一般的体验。

巴厘岛真正的特色美食是脏鸭餐。为一尝究竟,我去了巴厘岛乌布最有名的脏鸭餐厅。餐厅环境极其美貌,餐厅前还有一大块露天场所,庭院幽幽,流水潺潺,修建了几座印尼风格的茅草凉亭,铺着凉席,食客需要脱鞋,盘腿坐在凉席上用餐。穿着墨绿色纱笼服饰的服务员端上脏鸭,摆盘精美,半只烤成棕色的香酥酥的鸭子,边上配着白米饭、绿蔬菜、红西瓜片和黄柠檬,还有三碟看不出内容的调料盘,光是色彩就看得让人味蕾大开。为何会在菜名中加入一个脏字呢?原来巴厘岛有成片成片的水稻田,鸭子散养其中,以野外小虫小鱼为食,身上常沾上泥土搞得脏兮兮的,所以被叫作脏鸭餐。我其实平日不吃鸭子,可我永远对“特色”好奇。既已来到巴厘岛,又怎能不尝一下这久负盛名的美食呢?撕下鸭肉,酥酥脆脆,不油腻,也没有过分的鸭味,竟意外地好吃,我很快将一盘鸭餐吃得精光。挑食这件事,说到底还是心理使然。

乡愁里的美食

文/喻柔涓

前几天在办公室收到一份“本公司专业承包各大中小型企业、医院、学校、酒店员工食堂”的传真小广告,其中有段话读来叫人捧腹:“一个好的食堂,可以帮您留住员工,给您的企业腾飞带来无穷的助力。”明明是正经腔调,我却读出很有些调侃意味,有一种拿捏人性、扯下面具、以利相诱的感觉。是呀,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着上层建筑,也是为着回应内心对许多微小幸福的渴望——比如,美食。

于是当网友们总结出“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美食可以承载将“乡愁”概念操作化的伟大使命。在这个路径下,我内心朦朦胧胧诗情画意的“乡愁”,顷刻就被解构成了热气腾腾的烧饼、滑嫩灵动的豆腐脑儿、金灿灿小花朵一般的芝麻肉、酱油汤的鲜肉小馄饨、香味雄霸一整条街的油豆腐、清甜的散发着酒香的香肠、在芝麻酱和辣酱缠绵中叠着罗汉的炸串、在火锅中可绵柔如云朵的毫无添加剂的纯天然椭圆形白色鱼脯(名唤“芙蓉鱼”)……这些个形象真真十分具体乃至十分感人!胃中空空的人,请轻易不要太过思乡,断不可把自己置身求而不得的试炼中。

回忆起在外读书的那些年,每次回家都把日程安排成带着时间轴的菜单,顿觉许多温馨:吃到熟悉的味道,身体的记忆被唤醒,精神的褶皱被熨帖,身心通畅逍遥。去外面的世界转悠了一圈,如今在距家1小时车程的城市工作,“乡愁”对我而言已不再是三尺口水那般奔涌急迫,甚至渐渐木然到无甚关切,只是借着北漂表弟每一次的归乡,尚可观赏一番他的乡愁巡礼。他有两大原则,一是尽量在家吃熟悉的饭菜,二是只去那些唯家乡小城才有的吃食店。谁要是拉他去吃全国都有的品牌餐饮,他定要露出“你糟蹋了我来回的机票钱”的痛苦表情。我会拿出健胃消食片来打趣,鼓励他加速消化,准备投入几小时后新的美食作战。有一回,姑姑看着狼吞虎咽的亲儿子,费解地问“北京没有吃的么?”表弟来不及伶俐了口齿,裹着满嘴的美味含糊地挤出几个字:“不,是,这个,味。”姑姑就赶紧欣喜地试探:“那就回来吧,回来发展也不错,至少吃得开心。”表弟毅然决然地说:“吃!吃完,我还回北京!”我们纷纷大笑,而美食若有灵性,此刻怕是要哭出声来了。在这个人口流动习以为常的时代,乡愁里的美食,被画意地描述,被诗情地颂赞,仍扯拉不回年轻人志在远方的匆匆步履。是呀,我们活着,内心对某些微小幸福的渴望就像一种美丽的点缀,偶尔为之才愈显珍贵。对着乡愁美食的求而不得,带来了一种感官满足的落差,也竟成就了梦想放飞的一片天地。

我劝乡愁里的美食们不必苦楚失落,因为他们的客走他乡,你们才被惦念铭记。朝夕喂养,恐怕也只有麻木的咀嚼、消化、排泄。在那样的场景里,你不会被称作动人的“乡愁里的美食”,你大约只能被称作“我所习惯的食物”了吧。

漫话两款美食

文/邓明

河州肉酒

临夏旧称河州,那里有一种独特的小吃,名叫“河州肉酒”。黄酒用黄米酿制而成,其味醇厚浓郁,富含营养。羊肉以栈羊、山羊肉为佳,细嫩鲜香。用铜瓢烧黄酒,将要沸腾沸时,将切成薄片的羊肉投入,扑腾扑腾翻滚时,撒入葱花,即可起锅,舀入碗内,品酒吃肉,大快朵颐。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日,我到木塔巷拜访张思温先生,请教一些问题。得到先生解答后,他说临夏亲戚送来一些羊肉和黄酒,让我尝尝河州肉酒,他便在火炉上搭小铝锅,倒入黄酒,酒滚时,投入肉薄片,待汆熟后,给我舀了一小碗,口感是嫩而不膻,淡而味长,与寻常所食手抓羊肉、羊肉泡馍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味道,这应该是羊肉的本来味道吧?

后来胡乱看了些闲书,方才知道,这“河州肉酒”大有来头。《水浒传》中记述了多种酒,有荤酒、素酒、透瓶香酒等十种酒。其中以“头脑酒”最为别致。《水浒传》第51回,说李小二带雷横进了勾栏,去听白秀英演唱,而“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这里的“头脑”就是头脑酒。《金瓶梅词话》第76回说:“到次日,西门庆起早,约会何千户来到,吃了头脑酒,起身同往郊外送侯巡抚去了。”这里明确为“头脑酒”。但是《水浒》《金瓶梅词话》,均未曾说明这种酒的内容。着名学者、教授何心(陆澹安)所着《水浒研究》中,引用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的一则笔记,使我们知道了头脑酒的内容、制法及皇帝御赐臣下的情况:“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祖宗之体恤人情如此。想宫中进膳后出视朝,遍用之近侍,推己及人,无内外贵贱一也。景泰初年,以大官不充罢之,而百官及民间用之不改。”说明代无论是民间,还是皇宫都有冬季吃头脑酒的习俗。皇上吃了,还向殿前寒风中站岗的御林军赏赐头脑酒。但是所说“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是什么肉?什么杂味?不得而知。

1957年《水浒研究》出版后,读者郭本堂致书何心,说太原市酒楼饭馆至今仍出售头脑酒。具体的做法是把羊肉数块和藕等放在大碗中,掺入黄酒。吃时,用烤饼佐餐,当地人称为“帽盒子”。初次品尝这种酒,难以下咽,吃的次数多了,则往往爱不释口。这种头脑酒也叫“八宝汤”,即由羊肉、生姜、煨面、曲块、长山药、酒糟、腌韭菜等八种食材及调料烹制而成。

这样看来,河州肉酒渊源有自,从明代的北京,到华北的太原,乃至西北的河州,都有吃头脑酒,也即吃肉酒的习俗。而临夏至今仍有吃肉酒的习惯。其食材主要有二:其一是黄酒,这里酿制黄酒历史悠久,用黄米加酒粬酿造而成,属于陈酿半干型黄酒。其二是羊肉。栈羊、山羊、羯羊,小羊。用铜锅煮,传热快,不变味。河州肉酒比起太原的头脑酒食材较少,这也是河州质朴民风的反映。

佛跳墙

西宁市闹市区立有广告,一个胖胖的厨师,戴着高高的帽子,竖起大拇指,吐出一句话:“砝码呗!”“砝码”是甘青地区方言,有厉害、了不起之意。这原来是一所烹饪培训班的招生广告,罗列一系列青海风味菜肴,意为培训班培养的厨师,厨艺了不起。其中有一款特食,名曰“狗浇尿”,名称甚为粗俗。进饭馆点了一客狗浇尿,一看原来是兰州一带的油胡旋,一名烫面油饼。将白面揉好,擀开,抹上清油,撒上苦豆面子,卷起来,擀成圆饼,在锅里放清油烙制而成。青海广种油菜,花时一片金黄,蔚为壮观。秋后其种籽可搾上好清油。青海人烙油胡旋时,用盛满清油的带小嘴有曲柄的小黑瓷壶,沿锅边四周浇适量清油,饼子翻身后,还要浇,其动作颇有几分狗翘腿撒尿的样子,故名狗浇尿。此名虽不雅驯,但显示了青海人的幽默感。当然狗浇尿甚为可口,酥而不腻,口齿生香,比兰州一带的油胡旋更有风味。

名字粗鄙的面食“狗浇尿”,品尝后余味不忘,于是想为它对个对子,前提必须是食品。一时无佳对。一天看到一款福州名菜——佛跳墙,乃是用绍兴酒坛装入鸡、鸭、羊肉、猪肚、鸽蛋、鱼翅、海参、香菇等煨制而成,有人吃后,有“启坛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打开坛子香味四溢,引得隔壁寺院打禅的佛爷也都跳墙而来,不顾清规,也想尝一口鲜。“佛跳墙”名称甚雅,按词性来说是名词、动词、名词,按声律来说为仄仄平,刚好与由名词、动词、名词构成,为仄平仄的狗浇尿,配为一副对子。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文/庞秋波

为迎接生日的到来,今天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家三口来到心仪已久的湖南凤凰古城。

时间不可倒退,年龄只顾上长。不知不觉已是四十有二。曾胡思乱想搓上一条绳索,套住日渐上长的年轮。可一切终究是幻想,任时光飞逝,永不复返!

一直走不出圈儿去,忙碌时埋怨没有时间,可一旦闲暇下来,却又挪不动外出的脚步。看到朋友圈有的晒着美食,有的拍着美景,有的却又在捶胸顿足塞车堵车对选择外出旅游的追悔莫及。我只想躲于一隅,随意地翻看手机,只笑笑,不说话。可想想七天假日才刚刚开始,无聊着时光的虚度。嗯,还是去广袤的大好河山走上一遭吧,一则看看祖国繁荣之兴盛,二则调剂一下疲惫而烦乱的心灵,再则想给自己的生日留下些许美好的回忆。就这样,一家三口,出发!

一路上,没有想象的堵,我也就安下心来,坐在车里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觉醒来,车子已驶进秀山服务区。我继续享受着坐车的安逸,任老公一路听从导航的指使,择路而行。

本来还在暗自庆幸一路畅通无阻,可快到达目的地时,还是一不小心给堵上了。正在心焦时间都耗在路途中,好的是,不多些时日,车子继续通行了。然而,到达县城过后,我们在网上预订的一家客栈却让人找得好苦。在城里转了好一阵子,最后联系上客栈老板并在其亲自带路下,才进得住所安身下来。

车子在非常偏远的一个临时停车场停了下来,再到附近的一家餐馆,点了当地特色美食“血粑鸭”犒劳一天的劳累。湖南喜辣,重庆麻辣皆宜,倒还蛮合口味。填饱了肚子,天已黑了下来,正是观赏古城夜市的最佳时候。

古城古韵天成。静静流淌的沱江河上小船荡漾、万名塔矗立;河畔两岸古色天香的吊脚楼、斑驳印记的青石板老街、年代久远的明清大院……别有一番风韵。这里是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他曾在《边城》中描绘过其素朴而迷人的风情。近20年旅游的发展,加上有利的地势,我想正是这座古城人气经久不衰、为人们向往游玩的原因所在吧!

沱江河畔人山人海,进一步感受到了节日的浓浓氛围。我们随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也穿行其中。观塔、逛桥,品特色小吃、赏悦耳歌曲…不经意地,已用足迹画出了一个长长的圆。待回到起点,手里已多了好些物品,头上也编织了象征幸福、带满祝福的彩色小辫儿——即将生日了,就让自己装装嫩,妖艳儿一回。

回到住所,老公和女儿仍觉意犹未尽,再次出门,继续享受美食;而我,蜷在床上,记下了一天来的心得。

回想:如果,沱江河水更加清澈碧绿;如果,有风雨廊桥伫立江面;如果,河畔再多一份干净整洁;当然,如果濯水有凤凰丰富的业态,如果古镇的面积再辽阔一些,如果……怪事,居然满脑子都是与濯水古镇的对比图。若真如此,那,濯水的今天会是一幅怎样壮观的场景?

收回思绪,不再浮想联翩。毕竟任何地方打造旅游,既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如今出来看一看,只要觉着开心就好。为迎接明天属于我的特别的日子,然后去沈从文故居瞻仰瞻仰,继续一路前行,囊括更多的美景美食……何其幸甚?

凌晨将至。唯愿放下曾经的不愉快,踏上崭新的岁月征程,努力过好今后的每一天。待某日回想起来,才不会有那么多的伤感和遗憾。

无他,开心快乐即好!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认真生活

文/烟如织

一个人的时候懒得下厨房,虽然有爸爸妈妈捧个场,也倦于柴米油盐,倒不如吃现成的来得方便,很多厨具在刚买来的时候兴致盎然地做各种甜点菜系,还不到半年,就意兴阑珊,妈妈做好的饭菜也动不了几筷子。出门在外就更是吃得随便简单,学校食堂的味同嚼蜡,周末偶尔的大吃大喝,把美食与三餐吃成这番毫无美感的暴力,赖以生存的食物变成了无常情绪的发泄口,最初对自然与生长的敬畏荡然无存。

如果不是这部系列电影带来的醍醐灌顶,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样绵密的美感,就要一点点淹没在尘杂的琐碎中了。小森是日本东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们,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年年如此。他们一家几亩地,田里永远有时令蔬菜,家里总是有数不尽的窖藏,他们每天的生活简单到纯粹,春耕秋收,煎炸烹煮,在闲暇时光唠些家常。每个季节里,都有应景的美食应运而生,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他们自给自足,在山川湖海中,品味厨房与爱。

因为先看的是冬春篇,漫天的大雪美得触目惊心,而那些掩埋于雪层之下的蔬菜,揭开市子漫长的童年时光,纳豆糯米团,小时候心心念念的美食延伸至今,还是最最割舍不下的“最美食物”,绵软的糯米口感,粘稠的纳豆,温热的触感,在漫漫深冬里,唯有美食,方可为伴。冬季篇里的主角无疑是红豆,这个从寓意到口感处处讨喜的小东西,也俘获了市子姑娘的心,煎红豆饼,红豆包,软糯香甜的体验,是每一个冬天里的欲罢不能,我也始终对红豆有一股执念,只是家里的一包赤小豆却迟迟没有开封,说到底还是懒吧,也想不出哪种冲动想要下厨,一旦开始吃得随便,就很难再庄重起来,三餐成了果腹度日的必须,不再是享受美味的良机,就像是影片说的,田地一旦荒废,就很难再变成耕地。冬季篇里的烤红薯也是世界各地的家常美食,尤其在寒气逼人的深冬,手握一个滚烫的烤红薯,好像都有了抵御寒冬的勇气了。

冬季篇里还有市子在城市里打拼的片段,简单善良的田园姑娘,似乎一门心思本心待人,加入蜂蜜的煎蛋卷,用心良苦的便当最后却也发现所赠非良人,电影始终没有完整交代市子回到小森的前因后果,但拼凑四个季节的零星片段,大概能够想见,这个自小生活在桃源小森的姑娘,纯净得如雪如水,是很难在光怪陆离的城市安然生活的。见到了那些在城市中被当作理所应当的人性阴暗,与她过去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碰撞,她惊慌失措,又无处遁藏,只能落荒而逃,逃到庇护她的最后港湾,小森。所以佑太说她看起来似乎很努力地一个人在生活,但其实说到底还是在逃避,她与佑太想要直面自己而回到小森不同,市子是为了自我逃避,甚至于自我麻痹。

春季篇里交代了妈妈那天给市子做好味增酱后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的情节,妈妈大概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吧,或许她回到小森也是出于逃避心理,在这里抚养市子长大成人之后,选择面对自我,也选择让市子自己经历人生,她的美食理念给市子的影响深远,直到独立生活,市子的生活方式也还是继承妈妈的。人生是独立的旅程,即便再亲近的人,像是母女,也并非就能携手并进,有些事,有些经历,需要自己一个人咬牙去体验,即便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很久之后回头再看,也未必就是徒劳的垂死挣扎,每一次的倒下,都是在为下一次积蓄能量,只有彻底抽身出来,或是多年以后,才会知道命运的每一个安排都是合情合理,没有那些挫折与苦难,日后的人生就难谈完满。这可能也是妈妈写给市子的信中想要说明的道理,只是当时的市子看不懂,在小森生活了四个季节的轮回后,她应该有所领悟了吧。影片的最后她选择离开小森,却在五年后重回故里,这一次回来,她是决定扎根了,也终于明白在小森的才是心之所向的生活,日升月落,云卷云舒,在这里,真的能够听见自然呼吸,植物拔节的声音。

夏季篇里是市子煞费苦心做果酱的身影,想要把承载了记忆的酸涩果子做成入口的果酱,虽然忙活到最后依然不改酸涩本味,却在这样不适的口感中找到了舒适的美感,就是嘛,不能只有甜,五味杂陈,才是食物完整的味道。市子在酷暑钟爱冰镇西红柿简直让我像是找到了知音,都说西瓜是夏天的情人,但西红柿却也不可辜负,市子姑娘说,无法想象没有西红柿的世界。这里还有出现她曾经在城市与男朋友一起生活过的片段,为了爱的人下厨,是不是就是厨房与爱的真正意义,影片中更加显眼的当属吉子恩爱的爷爷奶奶,会为了老伴摘好多好多果子,会在老伴犯同样错误时不忍责备确实关心她是否受伤,也许他们并非一路体贴,也许他们真的相爱至今,但中间的那些时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细水长流的最后,他们在腾腾的茶水热气中彼此惦念,爱到最后是放不下。曾经的市子应该也小心翼翼地为喜欢的人下厨,只是后来那段感情无果而终,大概也是她回到小森的缘故之一。

秋季篇里印象深刻的是市子一个人割完稻子后在田埂里吃核桃饭的场景,秋收的季节里她一个人品食着前一年的丰收成果,我始终觉得市子的每一次吃饭,即便美食食色俱佳,也挡不住她孤身一人的落寞身影,一个人吃饭总是太过孤寂了些,而无法分享的美食,也只能孤芳自赏,吉子奶奶在为市子送来水果的时候说能将硕果分享给在意的人应该会更好,但市子只能表示没有这样的人,她一个人生活在小森,也只能一个人品味自己春耕秋收的孤独。不得不提的是,在秋季篇里终于难得地出现了荤食,市子姑娘庖丁解鸭的功夫也真是练到了炉火纯青。

我们生活在世,大都孤独落寞,但却不该迁怒于食物。即便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认真生活,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我们自我治愈的良药。至少,不能忘记内心最初对于美食的敬畏。

一公里,一种美食

文/王太生

我住着的城,从前不大,桥东有一家卤菜店,桥西也有一家卤菜店。桥东的卤菜店,猪头肉有名。桥西的卤菜店,盐水鹅也特别好吃。

那时候,小城有许多有桥,有桥的地方必有店铺,八字桥的麻团,糯软香甜;升仙桥的烧饼,香气扑鼻。逶迤的市井,有黄老三的油炸臭干、刘麻子的油端子、小镇江的鸭血粉丝汤。

一公里,一种美食。当年唐鲁孙来到这座城,住大林桥旧宅,让他恋恋不忘的是城中支家的野鸭饭。

汪曾祺老家高邮,城不大,也是一公里,一种美食。他在《异秉》里提到,一条街上,王二的熏烧摊子生意最好,蒲包肉“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又在《豆腐》中说,“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估计王二的熏烧摊,离周巷的汪豆腐,应该距离不会太远。

一公里,一种美食。500公里之外,当然有500种美食。500公里是远方,是一个数字,也是一段心理和地理距离。500公里之外,必有一种美食在等着你,只不过是你不熟悉的。两个分割的空间,孕育不同的烹煮方法和不同的口味,偏辣?或者,偏甜?

一个人到一个地方,除了记住这个地方的地名、风景,还记住美食。路上遇过的人,一个个,都身影模糊了。

美食是一种渗入器官的东西。沁入你的鼻息,经过你的味蕾,在你的胃,存在一会儿。所以说,渗入器官的东西,容易让人记住。

我到徽州,去了四次,每一次,都遇到不一样的美食。那个地方有许多美食,咸淡酸甜,粗鄙精细,不一定尝过,味蕾上是空白的。

比如,毛豆腐,早就听说过,但是没有在原生态的环境下吃过,只有溯源到美食的故乡,就像探寻一条江,或者一条河的源头,坐在那个古村里去吃,才算品到它的原汁原味。

品美食需要情境,就像徽州的风景,需要粉墙、黛瓦、马头墙,配上屋后,如屏一样的隐约青山,流泉环绕,显得清幽。在徽州吃毛豆腐,才与肠胃妥帖。

吃笋干烧肉,也是合徽州古意,押徽州韵。冬笋是山农从山上挖来的,就坐在乡野的小酒馆里,一边品尝,一边看窗外的风景,因此,500公里之外,有风景,也美食。

有个朋友,为了吃新鲜的橙。6个多小时,驱车500公里,到了那个小县城还往山里跑,他大概是觉得,一公里,一种美食。

猴魁茶,外形扁展挺直,魁伟壮实,两叶抱一芽,在徽州很多地方有卖。据说,产自太平猴坑的猴魁茶,与别的山头所摘的茶,虽然外形差不多,但茶味其实是有天壤之别。

在宏村,梅干菜蒸鸭腿,随处可见,屋檐下,门前煤炉上,层层叠码着,酱红色的外表,泛着诱人光泽,水汽氤氲。蟹壳黄烧饼,形似蟹背壳,色如蟹黄,与我家乡的烧饼截然不同。我在一公里外的卢村,却没有遇见。

那么多的吃货,在寻找美食的过程中,寻寻觅觅,走走停停,与它们擦肩而过,往往就差那最后一公里。

一个人的一生,走了多少公里,会遇到多少美食,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他的食物链。性格中,有清淡平和,麻辣暴烈的成份。

一公里,一种美食。我们的人生,就这样在跋山涉水中抵达。

炒食之美

文/王长敏

秋天,庄稼成熟了,可以变着花样做美食。

刚从田地刨出来的红薯,水分饱满,把它洗净,用铁擦子擦成细丝,这笨重之物,要用力握紧,才能变成一条条的细丝。而红薯渗出的乳白色汁液晒干后,就可以做成另一种美食——凉粉。

两勺子猪油在阔大的铁锅里,快速融化,一把葱花、姜丝下锅去,炸出香味,把红薯丝投入锅里。嘶嘶啦啦,不停地用锅铲翻动,不然红薯是要粘在锅底的。等到红薯丝变软,混成一团团,就差不多炒好了。不需要调味,不然会破坏红薯原本的甜腻。炒红薯丝,老人小孩都喜爱,让忙碌收割的农民,脸上荡漾着快乐与满足。

炒玉米做起来很简单,只需把干透的玉米粒放进铁锅里,火不要太旺,用火钳压着火苗,玉米粒就像放鞭炮一样,“啪啪,啪啪,”此起彼伏,在阔大的铁锅里跳跃不停。然后,你就会看到白花花的玉米花,也叫爆米花。周天寒彻的雪天,坐在火盆边,把爆米花含在嘴里,慢慢地嚼,嚼出生命的滋味。

另一种美食是炒黄豆,把玉珠一样的黄豆放进大铁锅里炒,等到炒熟的时候,仍然是黄灿灿的。把它放凉了,用手捏着一粒,放进嘴巴里,嚼起来,咯嘣咯嘣地响。牙齿松动的老年人,只能羡慕地说:“有牙,真好啊。”

炒花生,是一种最高的享受,在油锅里放少许香油,再把洗干净的花生,放进锅里,快速翻炒,油烟升腾,要赶紧出锅,不然变了色,香味全无。

这些美味永远停留在我的舌尖上,成为我童年的美好记忆。

新年滋味

文/邓迎雪

每年元旦,我和家人都是在飘香的美食中迎接新年到来。

这两年,儿子喜欢上了吃火锅,于是元旦家宴就以火锅为主了。

我提前做好胡萝卜丸子、水氽丸子,在菜市场买了新鲜的牛、羊肉,让店家加工成薄如纸片的肉卷。又准备了海带、豆腐、粉条、鸭血,还有几样青蔬,再用半个上午的时间熬制了香辣牛肉锅底,至此,所有吃火锅的食材都准备完毕了。

元旦这天,全家人围桌而坐,在火锅的氤氲香气里,一边享用美食,一边闲话家常,说说新年的打算,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和不足。火锅越吃越有滋味,新年的努力方向也越来越明了。

新年第一天,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蕴含着人生希望。在这充满喜庆和憧憬的日子里,饮食与往日相比自然丰盛了许多。

小时候,每到元旦,母亲总会在这一天,精心包顿饺子。在母亲心里,元旦的饺子和春节的饺子一样,都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吃了饺子,一年会有一个好的开端。母亲往往在元旦前一天就从菜窖里拿出贮藏的青皮萝卜和芥菜疙瘩,擦成细丝,在开水里焯一下,挤出水分剁碎。然后放入肉馅和盐、葱姜末、花椒面、酱油、香油一起搅拌调制。萝卜肉馅的饺子是最普通的农家水饺,咬一口,入口鲜香,带有萝卜独有的清香。

我在洛阳读书时,每年元旦都过得极其热闹。元旦晚上,班里组织有联欢晚会,同学们风华正茂、多才多艺,歌曲、小品、相声应有尽有。不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元旦聚餐。学校食堂在这天以寝室为单位给同学们发放聚餐菜肴,大家拿着干净脸盆,喜滋滋地去食堂领菜。聚餐菜品样数不少,有油炸花生米、凉拌腐竹、红烧茄子、白菜海带炖豆腐,还有凉拌耳丝、烧鸡、蒸鱼。我们寝室的碗碟齐上阵,把桌子摆得满满当当,小小的房间里香味四溢,让人垂涎欲滴。那时,同学们天天吃大食堂,饭菜缺乏油水。面对这桌美食,大家兴高采烈、大快朵颐,这也成了我多年后最难忘的回忆。

在我对元旦美食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还有邻居陈阿姨做的美味元旦年糕。

陈阿姨是父亲的老同事,对我像女儿一样慈爱可亲。每到元旦,她都会在家做年糕。陈阿姨说,在她豫北老家,有元旦吃年糕的风俗,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吃了年糕,新的一年会事事如意、生活步步高。那些年,每年元旦前,陈阿姨都会给我送来年糕。那些糯米年糕质白如玉,粟米面年糕色泽金黄,用油煎好后,外焦里糯、细滑甜香、滋味悠长。

后来,陈阿姨回乡下养老,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元旦年糕了。如今十几年的时光过去了,不知她现在一切还好吗?

我的老同学云说,她家每年的元旦聚餐都是放在晚上,我询问原因,她说,虽然正值寒冬,农田里没有什么活计,但她闲不住,又在镇上找了份临时工作,中午没有时间做饭。所以,就把元旦这天的丰盛饭菜放在晚上做了。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宁静的冬日夜晚,一盏温暖的灯火下,菜香酒浓,她和家人围桌而坐,聊着天,说着新年的打算。农家生活因为有了希望而美好,因为有了美食,日子也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过了元旦,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一年的工作生活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元旦这天,让我们在香味缭绕的美食里,好好享受生活的安宁和美好,积聚能量,重新出发,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淮安记忆

文/戴来(江苏)

小时候背古诗词,因为偷懒,老出错,不知道挨了大人多少骂。唯独对那些颂赞美食的,天生有兴趣,背得快,而且准确。最早淮安就是在诗词里以美食的形式一盘盘端到我面前的。一句“淮白美无度,山丹开欲然”让我知道了淮安有美味的白鱼。诗人也调皮,不说怎么个好吃法,好吃到何种程度,反正美味到无边。同时,那个老饕餮苏东坡还在一旁煞有介事添油加醋地表达对白鱼的思念,“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反正,你就流着口水想象去吧。

还有那个淮安籍的辞赋家枚乘,他把自己的忧虑和苦口婆心揉吧揉吧烹调成了《七发》,说是劝谏楚太子不要沉溺于享乐,在我读来,其中的“饮食”和“游宴”简直是一份淮扬食单,里面罗列的食材和烹调手法,足以让人边读边咂嘴。因此后来每每想起淮安,我都会条件反射地舌下生津,馋虫闹腾。

当然淮安何止有美食,还盛产将相人才。淮安地处淮河之滨,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其南北文化兼容的特性。北方的大气开阔,南方的灵秀温润,加之富饶平原水乡的滋养,成就的文韬武略的淮安人不胜枚举,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那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

韩信谋略过人,元气彪悍。他的元气是由天赋、志向和自大构成的。他的天赋和志向造就了他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自大让他在功成名就、本可以安享福禄的时候,身首异处。

如果没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这些战术典故今何在?而我们的成语也少了“一饭千金、推陈出新、多多益善、问路斩樵”。

淮安自古人文荟萃,说起来,施耐庵是我的苏州老乡,但他常年生活在淮安一带,他那部家喻户晓的《水浒传》就是以淮安附近的水面和山东的梁山为背景写就的。

对了,还有那位一生仕途不顺、60岁才当上县长助理的吴承恩。一部《西游记》让吴承恩在中国文学史上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

与淮安有关的历史名人里,让我觉得最了不起的当数刘鹗。他兴趣广泛,堪称全才。看他留世的诸多著作,就能知其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金石、农商等各方面均有建树。他曾涉猎多种营生,开过烟草店,挂牌行过医,参与过治理黄河及矿产开发。然而今天我们还能记起他,却是因为他的《老残游记》,那也是他写的唯一的一部小说。

喜欢一个地方,通常是因为那里有某种让你牵挂甚至着迷的气息,有时候也会具体到某个人。我喜欢杭州,一个西湖就足以唤起你心底的柔情。我也喜欢淮安,淮安是我好朋友魏微的故乡,无形中已经多了一份亲切,何况还有那条一天到晚在游泳的白鱼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我想那晚,诗人温庭筠的佐酒菜里一定也有一条白鱼吧?或清蒸,或糟食。

澳门美食记

文/李烈声

在我少时的印象中,澳门的深秋是一个晚上从松山上吹过来。早上起来上学,街上添了新的市声:“鸭头鸭颈……,鸭翼鸭蹼……热辣辣……香喷喷……”大人们会说:“天冷了,鸭头鸭蹼上市了。”

澳门的深秋,是美食的季节。二龙喉、白鸽巢的树叶,被秋风吹落一地,小贩们踏着落叶,一面吆喝,一面走路。放学时,我们小学生会掏出两三个铜仙买一只鸭翅膀,啃着走回家。马路榕树底下,一副鸭蹼档,长凳上坐着几个汉子,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鸭头,解慰一天的劳苦。

当年澳门街道,容许熟食小贩唤卖。秋意渐深,天气适宜,烧腊店忙着杀鸭制腊鸭饼,余下的鸭头和下水制成各种小食,到市上卖,买卖声哄哄,使市上平添几分热闹。

薄暮时分,街边大排档纷纷摆开,一个个小瓦煲,有腊鸭肶饭、腊鸭肠饭,更特殊的是腊鸭屁股饭,一汪黄油铺满白米饭上,一个个腊鸭屁股翘得老高,香气四溢。秋风吹得好远,使老饕们馋涎欲滴。此外,还有黄鳝饭,禾花雀饭,令人目不暇接。

谈到鳝,我有更多的回忆。珠江三角洲水乡有一种他处所无的“花锦大鳝王”,身长一丈余,粗如壮汉的手臂,身上有着一痕一痕的花斑,骤然一看,以为是蟒蛇出洞,其实,它很温和,从不伤人,平日以青蛙、田鼠为食;春夏之交,勤于摄食,到了深秋,长得很肥,身体胖嘟嘟的。禾稻收割后,便是捕鳝的时机,农民用禾秆燃烧,塞进洞穴,它忍受不了烟熏,走出洞穴,农民便一网成擒。

农民用小船把它载到澳门,待价而沽,几间有名气的蛇王店,大家出“暗标”,不惜付出好价钱来抢购,价高者得。购得花锦大鳝王的酒家,蛇王×特别跑到几间报馆通知社长和总编,家家刊出小新闻:“蛇王×购入大鳝王,定于×月×日劏大鳝,欲认头者,盍兴乎来。”这类新闻,我们都呼之为“鳝稿”。

这就是“认头”一词的来由,据有经验的食家说:大鳝王以鳝头最为美味,胶质最多,且最滋补云云。新闻出街后几个“大马沙”便争着认头,预先落定,作为确认,劏鳝之日,蛇王×簪花贴红,烧串炮仗。鳝壮力大,生死之际,便有一番挣扎,引起街坊围观。然后由蛇王x手起刀落,把鳝头割下,由认头者付款提去。鳝王的身体,论斤而沽,片刻即尽。

澳门虽然位处亚热带,但是,有时寒流来袭,寒风凛冽,冷雨瑟瑟,也会令人吃不消。澳家庭很少安装中央暖气,遇到严寒,难免说:“北大人到了。”这时,街上便传来一阵阵唤卖粽子的声音:“裹蒸粽啰!咸肉粽啰!热辣辣……”工作至午夜的人,深宵饥肠辘辘,都向小贩买一两个;小贩用铁箱子载粽,外覆棉被,接到手中,仍是热气腾腾,吃进口中,甘美丰腴,可算寒宵恩物。

这些美食,偶然想起,仍是垂涎三尺。可惜,这些美好的回忆,都随岁月消逝。寒风如旧,美食不再了。

情牵西文庙坪

文/黄显耀

一座城市总会有些地方,令你心生欢喜、恋恋不忘。在长沙,西文庙坪便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西文庙坪因文庙而得名,文庙,顾名思义,这是为了纪念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宇。西文庙坪的文庙属于学庙,亦可称之为学宫,是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相结合的官办场所。听我祖父讲,这座文庙毁于"文夕大火".如今,我们只能看到那座刻有"道冠古今"四字的牌坊,寂寞地立在那里。

如今提起西文庙坪,市井气息那真是扑面而来,这一带竟是美食聚集之地。说到长沙美食聚集地 ,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太平街、坡子街、南门口等等地方吧。其实,西文庙坪的小吃也是有名气的(只不过小众而已罢了)——猪油拌粉和拌面、油坨坨(用竹签串着 ,就不好称之为糖油粑粑了吧)、紫苏桃子姜、烤排骨 、泡菜,当然还少不了学院街的凉拌菜,这些美食总是能让吃货们魂牵梦萦,乐不思归。

我对西文庙坪的记忆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孩童时代。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的舅祖父就居住在西文庙坪,他老人家一家六口住在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一楼做门面搞点小生意,二楼住人。那个时候,祖母时常带表妹和我去舅祖父家玩。我们这些细伢子细妹子喜欢在半湘街、上下黎家坡、学院街等地方玩打游击和躲摸子(捉迷藏);有时还趴在西文庙坪牌坊周围的地上拍洋菩萨(纸画片儿),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大人们喊"呷饭哒",我们这些小粒子才依依不舍地走开。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就在西文庙坪附近的一所学校读高中。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到南门口搭乘父亲单位的班车回黑石铺。路过那些香气四溢的小吃摊店时,我总会花钱买些吃,边走边吃。那种感觉真是太惬意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吧。

西文庙坪众多的文具店也是我们这些学生常去的地方,买文具、品美食、聊功课,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而值得一提的是,西文庙坪附近的长郡中学虽然没有现在威风,但真是人才辈出。在我看来,这或许要归功于文庙的庇佑吧!

后来,不论是北上沈阳求学,还是南下广州工作,每次从外地回到长沙的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到西文庙坪逛一逛、瞧一瞧,当然还少不了大快朵颐一番。再后来,每次在长沙宴请远道而来的朋友,我总要将他们引到西文庙坪的小馆子,让朋友们品尝地道的长沙美食。三五好友,围坐一起,边吃边聊,快活逍遥。我的那些朋友们在品尝西文庙坪美味可口的小吃之余,还学会了几句地道的长沙话,真是一举多得。

前阵子,我的朋友圈被西文庙坪棚改拆迁的消息刷爆了。我们是不是该与西文庙坪的美食说"bye-bye"了,真是让人依依不舍!有人说,暂时的离开,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相遇。

是的,我相信蝶变后的西文庙坪将以既古朴雅致又流光溢彩的模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既会有气象万千的地标建筑、精美别致的商场,活色生香地展示伸手可及的时尚感;又会有依旧香气四溢的传统美食和民俗风情,昭示长沙旧城改造"修旧如旧"的新风貌。我也相信,白天的西文庙坪会让你眼花缭乱,而夜晚的西文庙坪则是热情迷人。

记忆中中西文庙坪,永远是温暖美好的。未来的西文庙坪,将是令人向往、充满活力的。

跟着名人去觅食

文/陆小鹿

一日三餐,难免有吃厌的时候,尤其是午餐,因为午休时间有限,写字楼附近可吃的餐馆也就那么一些,吃来吃去就不知道该吃什么好了。

一日,看汪曾祺的《老味道》,会吃的老人家竟吃出一本美食书,端的厉害。其中聊到昆明的吃食,西南联大当年驻扎在昆明,汽锅鸡是昆明的代表作。汪曾祺推崇汽锅鸡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认为它是中国吃鸡大法中的第一名,理由是汽锅鸡最存鸡之本味。

我没有吃过汽锅鸡,看他那么猛烈地推荐,不免口齿生津想去尝上一尝,于是去大众点评网里找,竟然找到一家刚开张的云南馆子,就在写字楼不远处,里面有卖汽锅鸡。高高兴兴晃过去,点了碗云南鲜花稻粉和一锅汽锅鸡,抿一口鸡汤,果然好喝,有鸡的味道。虽说也知如今的鸡味肯定是不及从前的,但它毕竟就是汽锅鸡啊,这样吃着,仿佛觉得距离汪老的气息近了一些,当下自是欣慰。

说起来,人有时候是会莫名陷入情绪低潮,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这时,最需学会的应该是自我调节。譬如我胃口不好真的不知道吃什么好时,我就想着不如今天跟着偶像去觅食?这样一想,浑身情绪像是电脑给重启过了,倏忽就变得劲儿劲儿的了。

有一回,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在《豆腐》一文里,他提到他爱吃一款“锅塌豆腐”。什么是锅塌豆腐?就是将豆腐切成长方块,裹以鸡蛋汁,再裹上一层芡粉,入油锅炸,炸到两面焦,取出,再下锅,浇上预先备好的调味汁,比如酱油料酒等,略烹片刻,即可供食。这款豆腐的妙处在于虽然仍是豆腐,可是已别有风味。我见食谱步骤并不烦琐,正愁着周末不知给家人准备什么菜,于是现学现做,依葫芦画瓢,虽然最终豆腐被我切得炸得不怎么体面,可最终端上来一盘“梁实秋豆腐”,瞬间自我感觉好极了,连饭都多吃了几口。

张爱玲过去说过一句话:“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少年时不以为然,如今却深有体会,也不知是不是跟年龄大了有关系。我读书,经常关注的就是书中提到的美食,比如《平如美棠》里的碱水粽子。平如写他老家江西南城,端午节会吃一种碱水粽子,拿稻草烧成灰,置入糯米里,打紧煮烂,个个模样粗壮,颜色淡黄,佐以红糖,妙不可言。看得我馋虫大冒,于是网购数枚江西碱水粽,依老先生的方法,以红糖蘸食,顿觉端午有些不一般了。于是想,食物与人的关系,是否恰同车子的两个轮子,是必须在一起的。失去了人,食物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而美食之所以让人牵肠挂肚,大抵因为它承载了许多美好记忆,情感的温度增添了美食本身的趣味。

近些日子,读了一本《太太的厨房》,看到王世襄爱吃肯德基巧克力圣代……不禁笑了。食物果然没有高下之分,爱不爱它全凭个人感觉,再低廉的食物,一旦对上你的胃口,你将感情注入进去,它就变成你的山珍海味。反之则是,再高级的山珍海味若不是你的菜,无异等同于鸡肋。而对待食物最好的态度应该是吃得开心。吃得开心,心情就好;心情好了,身体就健康了;身体健康了,日子就美满了。这样一想,就觉得改天还得继续去画名人美食地图,去朝拜下梁实秋喜欢的北京豆汁儿、王世襄的海米焖大葱……要是做不出菜来,那我就炒一盘唐鲁孙牌鸡蛋炒饭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