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3118acm-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 云顶集团3118acm-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
云顶集团3118acm-云顶国际集团游戏app > 好文 > 好文章 > 正文

清明节的文章(精选10篇)-云顶集团3118acm

2023/08/23好文章

倚栏轩精选10篇清明节的文章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清明节的文章(精选10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清明无雨更伤情

文/冯德利

晴空万里,没有半点雨意,让人产生一种拥有却又怀疑的心态,看这翠绿的晴空,全然没了清明时节的风格。官方准予的小长假,使清明真正走进了百姓的心尖,使人有足够的理由兴师动众地去祭祖、踏青,借着清风、细雨和欲诉还休的伤感情结,在凭吊先人的时候,加固着世人之间的情感亲和力。

清明祭祖,是我小时候很不情愿做的事,那时根本不懂得祭祀这种古老的礼仪,在现代人心里所占据的份量,时常抖落出学校里学到的零碎科普知识,驳斥人们那种大张旗鼓的做派。父亲的心里,充满了对先人和鬼神的敬畏,却无法以古老文明所特有的魅力来引导后辈,除了虔诚地念叨着积存已久的祈盼。清明时节,春雨绵绵,偶或从云层间隙闪出一线阳光来,那阑珊的春意洒遍大地,搅得人情慵意懒。踩着松软的泥土,随时提防着滑倒,青黄相间的草坪深处"吱吱"地冒出积水,沾湿了鞋的四周。像那多愁善感的女子那发达的泪腺,阴郁的天空随时都会洒下一片细软的雨滴来。这就是清明时节该有的样子,可不是,谁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自古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所不同的是,少了断魂落魄的身影,人人如此淡定,却又掩饰不住几分迷惘。

所祭祀的先人,只有外公仍盘踞于我的记忆。也只有在外公的墓前,我才真切感受到一种哀伤。站在碑前,我能感受到外公的慈祥,感受到他那温暖的身躯,那豪爽的性格,以及他对晚辈的关爱之情。每当此时,兄弟几个当中,总有人点燃一支香烟置于外公的坟头,此时,我们总以最大的热情,希冀那个世界的存在。他们在世界的另一端,享受着我们现世所不能拥有的宁静,默默接受着我们的祝福。阴阳两隔,得以维系的那座桥梁,便是由古至今传承而来的文化传统,里面布满有人类共有的血脉。

清明节令,俨然那座桥梁上的一块砖石,细小但坚韧。春天的气息,每到这个时令便来得浓烈,借着雨势,使人的情感得以抒发。原来,上苍也有流泪的时候,那淅沥沥的雨,不是么?是因春的临近喜极而泣,还是因为感怀光阴苦短而发伤情?天与人的合一,自古有之,人类早就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了天地。每到清明前后,总要上演一曲风雨雷电交响乐,那是情感大剧的背景。很小就听说了这个令人动容的传说,短尾巴龙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给死去的母亲上坟。天空大作,但人们坚信,那是孝心的短尾巴龙急着赶路。若有谁家屋顶受损或是某地树梢被折断,人们总说这个淘气的龙为了一片孝心却这么不小心。像是埋怨,却是赞叹。

这个清明节我远在异地,在此之前和家人打过招呼,接电话的弟媳颇显意外。想起传说中的那只莽撞的龙,我有些汗颜。若是电闪雷鸣,在龙儿拜祭先人的时候,我正有了缺席的理由。晴空高悬,群花争发,眼里尽是喜悦,心里却布满伤情。

清明,若问闲愁都几许?

文/谈笑在指尖

清明,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很少有一个节日,会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前后,天空往往就会下着如丝如缕的春雨,点点雨滴,声声锥人心,人间的悲悯也在这四月天里被释放为漫天飞扬的细雨,丝丝缕缕牵扯着心中的疼痛,牵扯着流淌的血脉,牵扯着绵延不绝的追忆。

我们要在这个节日里,去祭奠祖先,祭奠已逝去的故人。踏着青草,来到已故亲人的坟前,放上一束鲜花,点燃叠好的冥纸,那纷纷扬扬的纸灰犹如灰色的蝴蝶轻轻的飞舞,然后轻轻的落下。我们仿佛看见了安睡在这里的人,随着这纷纷扬扬落下的纸灰,其整个的人生也都浓缩在了这里。"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始终是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主题。

此时,贺铸的《青玉案》这首诗也会萦绕于脑海:"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股悲怆之情也同时涌入心间。每当清明节来临之时,总能掀起许多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总能升华许多人心灵里的惆怅和叹息;总能勾起许多人对故人往事的怀念和追忆。烟雨弥漫的山野中,泥泞的山坡小路上,一群群扫墓的人步履蹒跚;一座座坟茔前山孤烟雾绕;一块块墓碑前人孤雨声急。映入眼帘的是寒烟草无语,留在人们心中的却是一片凄惨落寞的死寂,随着香烟袅袅的升腾,寄出的都是缕缕怀念和悠悠情思。

对故人的思念是一种距离,而清明的思念更是天上人间的距离。"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这清明时节纷纷扬扬的雨里,浸透着人们对已逝故人的一种思念,而浓浓的思念也早已被淅淅沥沥的雨水淋湿,被紧紧地粘附在人的脑海里。年年岁岁雨相似,岁岁年年不同雨!插一枝柳条在门上,"柳"和"留"谐音,为的是留住我们的爱;留住我们心中的那份情。清明,我们总是在怀念中度过的,故人带给我们的那段故事和历史,长久地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每每想起时,都会在我们的心灵上得到一种慰籍。

阴阳千古憾,无力托东风。思念逝去的亲人,犹如一杯浓醇的老酒,喝下一口,便会泛滥起心底里那份思绪。都说生命是首诗,多彩多姿,那么死亡便是彻底终结了的一首诗词。当静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去想,人的一生活着还真不容易,要经历多少的风风雨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转眼就是一生,转身便是一世。每个人都只是岁月里的过客,每个人也都是时间的旅人,虽然我们都懂得生命不可能重来,世间也不会有什么永恒,可留在人们心中的那份爱与念,储存在人们胸中的那份努力奋斗拼搏、不断改变现状的力量,却会在时间中永存,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绻绻思念故人的泪水轻沾衣,清明时节,拂去心中的伤痕与心中的累,点起一盏心灯,送上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之情。续写好生活的读白,去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与爱心,奋力扬起生活的风帆继续前行,岁月将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清明。

清明时节去踏青

文/路志宽

清明时节,不只是祭奠故去亲人的时刻,它还是个踏青的好时节。气温不高不低,脱去厚重的棉衣,换上轻薄的春衫,在轻柔的暖暖的春风中,走出家门,走出城市,走向田野,置身于野外,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经历过寒冬的肃杀,春天就像个新生的婴儿,一切都新奇得那样令人惊喜。

温暖的阳光,将自己丝丝缕缕的光和热,全部洒给大地,这些温暖的光亮,让一颗颗心也都被照射得明亮了起来。青草青青,鲜花红艳,冬日里枯黄的大地上,正被换上一身新装,多美啊,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

嫩嫩的青草,地毯一样平铺在大地之上,柔柔的,软软的。这柔啊软啊,让人都不舍得用脚踏在上面,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活力,足可以让任何一颗骄傲的心归于平静。有草的地方,似乎约好了似的,就一定会有花,这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花儿,竞相绽放,它们似乎在进行一场比赛,赛场之上,谁都不肯落后。

草香,花香,拥抱着向我们扑来,这些都是春天最骄傲的气息,它们的本质就是盎然的生机啊!

近的树,远的山,以及潺潺的流水,置身于春天的画卷中,它们仿佛一下子都诗意了起来……

一定要放慢脚步,一定要平静心灵,你可以到田野上去走一走,这些恩养庄稼恩养生命的土地,此时就是整个春天的主角儿,似乎一切的生命,在这里都会给你一个巨大的舞台。经过了寒冬的休养,它已积蓄了无限的能量,只要你有生长的欲望,就会被它高高地托起。这厚重的土地,多么懂得知恩图报啊,这些被它养育的五谷杂粮,不就是它对农人辛勤劳动点滴汗水的回报吗?

你还可以去看看流水,听听这流水的歌唱。河岸,早已是碧草如毯,野花如画,缓缓地行走,用脚步贴近大地的心跳,用耳朵聆听流水的欢歌。低垂的柳树上,鹂鸟的鸣叫声,比这水面上的风更加清新,嘎嘎叫着的鸭子,集体在碧水里游泳嬉戏,这场景似乎一下子就唤醒了我的童心。于是,就忍不住折断一截柳枝,做成柳笛,吹出唐诗的韵味,吹出宋词的节奏。笛声悠扬,醉了不知多少人关于童年的记忆。几条游鱼,时不时地探出头来,吐个泡泡儿,就再次隐身,它们轻便的动作,让你有捉住它们的欲望。将手伸进水中,柔柔的暖暖的,一种春天特有的感觉,顺着手臂袭上心头。

羡慕那些牵着耕牛,扛着犁铧,走向田野的农人,在这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他们是战友,是亲人,更是知音。从农村出来多少年了,这些耕牛啊犁铧啊土地啊,和我曾是那样熟悉,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丝毫没有改变。我习惯了,看农人和耕牛在一起劳动时的样子,耕牛时不时地发出的一声"哞"叫,喊出我的灵魂,向着故乡的方向飞翔。

春风徐徐,芳草萋萋,多么美的风景,多么好的人间啊,握一卷诗书,在春光里阅读;携一缕清风,在春景里行走。迎面扑来的是草香、花香,还有书香……

清明时节去踏青,我也在明媚的春光里,风流一回。

清明与聪明

文/汪金友

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4月4日,是中国的清明节。据《中华节令风俗文化》丛书记载,我国的古人,把清明节又称为聪明节。这就巧了,愚人节讲的是"愚",清明节讲的是"聪",一个以愚人为乐,一个以自聪为求。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的民间节日,但未被任何国家认定为法定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相互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被捉弄的对象为"愚人".在愚人节里,有人传递假消息,有人散布假政策,还有人冒充你的亲戚、朋友或者恋人,提出假要求,制造恶作剧。只有看到被捉弄的人受骗上当,愚人者才感到快乐。相比起来,我们中国的清明节,则更有春天的信息和人间的温情。春风一吹,脑袋开窍,把没有想明白的事想明白,把没有办妥当的事办妥当。环境"清洁",人心"明净",生活"清新",社会"明正",给人的感觉,就是和谐和温暖。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孝敬老人。有一句古语,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等儿女羽翼丰满,想到要孝敬父母的时候,他们却不在了。虽然可以在坟上填几锹黄土,在坟前烧一包纸钱,但谁都明白,他们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所以每一次扫墓,都是孝心的一次洗涤和升华。活时不孝,死后哭天,让别人耻笑,也令自己不安。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父母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对待他人。清明节风俗的主要来历之一,就是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这是一个凄惨的结局,也是一条沉痛的教训。首先是晋文公赏罚不明。人家介子推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割肉奉君尽丹心",而在论功封赏时,却唯独把他忘掉。所以介子推"柳下做鬼终不见",让你后悔一辈子。这个介子推,也是一根筋,宁可搭上自己和老母的性命,也要让晋文公痛苦和遗憾。这样的心胸,未免太狭隘了。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坦诚和包容。有容乃大,寡欲则宽。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创造生活。唐宋时期,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就是钻木取火。很多的唐诗宋词,也都记载了清明起"新火"的盛况。如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等。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之礼".很多的人,带着榆柳之木当场表演。谁要首先钻得新火,就会获得重奖。"钻木",代表着一种力量,"新火",寄托着一种希望。这些活动也在告诉我们,美好的未来,在于精益求精,奋勇向前。

清明节,让我们更聪明地享受阳光。有一次,孔子问几个弟子的志向,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讲的,就是踏青。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这首《苏堤清明即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人们踏青的快乐情景。

到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的向往和更好的条件,去向盎然的大地,沐浴灿烂的春光。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清明村树架秋千

文/路来森

那个时候的乡村,很朴实;那个时候的事情,很简单。

每至清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搭起秋千架。因为孩子多,秋千架,就是为孩子们搭建的。秋千架很简单,两根立柱,加上一根横梁,再拿一根粗绳,拴在横梁上,粗绳上系一踏板,秋千架就搭成了。若大门前正好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横出的斜枝,便可以因陋就简,将秋千架搭在横出的树枝上。

村子里,也不是没有大秋千架。大秋千架一般要搭建在场院里,或者街衢大道上。清明节的这天,农村大多要放假,难得的一个假日,于是,大秋千架,就成为了大人们的天地,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小伙们。孩子们站在大秋千架前,只有旁观的份儿。看着大人们在秋千上恣意地飞荡着,在飞荡中散溢着自己的激情;看着青年男女们在一架大秋千上,把相互的爱缠绵成一团热情的火焰。

孩子们的眼中,是叹羡,是遥想……遥想着未来的自己。

而门前的秋千架,则是属于孩子们的。每一架秋千前,都集结了众多的孩童,他们荡着秋千,他们嬉戏喧闹,他们在自己的童真中,把一个个清明,演绎成一派明朗,演绎成一段段故事。

我家的大门前,有一株大枣树,一根粗大的横枝,恰好斜出。于是在那些年里,我们家的秋千架就总是搭建在门前的枣树枝上。秋千荡起,人,仰脸上望,望到的是凌乱的枣枝,和枣枝划破的碎碎的晴空,那境况,很美,很美。

每年清明节的早晨,一起床,全家人就会集结到秋千架前,轮番荡起秋千。祖母说过:"荡荡秋千,也好祛除一年的晦气。"

第一个荡秋千的人,一定是祖母。那时,祖母已近八十岁,白发苍苍,满头的白发,雪一般地覆盖在她的头上,那个早晨,仿佛时光里也有一种雪一样的明亮。父亲和母亲,将祖母搀坐到秋千板上,祖母坐好了,就由母亲缓缓地送起。秋千一下一下地荡着,祖母的脸上安详如晨曦,静穆得不得了。多年之后,回忆起祖母荡秋千的表情,我就想到那种铅华洗尽的练达和明净。人老至此,生命该是一种怎样的饱满和醇和?

第二个荡秋千的,就是我了。那时,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不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祖母的心肝宝贝,所以,娇贵得不得了。事事都得占个先,家中的人恨不得把所有的福气,都让我享受到。我疯狂地荡着秋千,满是得意和傲慢。享受着父母、祖母的宠爱,享受着三个妹妹艳羡的目光。如今思来,徒然一声长叹,感叹那时的无知……

父亲荡秋千,只是"意思意思",不好违背了祖母的好意罢了。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别人。

母亲就不同了,她那时大概有四十几岁,荡起秋千,尚有些"少年狂".大妹轻轻送一下,母亲就用力蹬起秋千板,于是,她的身体就随着秋千,上下翻舞。站在秋千架下的我们,则拍手鼓掌,欢呼雀跃。感觉母亲好年轻,好年轻。我猜想,彼时的母亲一定是想起了做姑娘时的自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

轮到三个妹妹,她们就不分长幼了,争先恐后地去争夺秋千板。小妹最小,争不到秋千板,就常常在一旁啜泣,小妹太喜欢哭。十七岁那年,小妹因意外而早逝。所以,多年之后,每至清明,看到乡间门前的秋千架,我就想到站在一边啜泣的小妹。清明,若然落雨,我就觉得,那雨,是为小妹而落的。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老屋前的那棵大枣树早已不存在了。离乡多年,恐怕旧日乡村门前的秋千架也不多了。

思之影像历历,叫人神伤,让人怀想。清明,就该是一个回忆、思念的日子。

柳飘清明时

文/彭辉

又是一年清明时,迎风飘摇的柳树随处可见,让人欢喜,让人忧伤。

儿时的眼中,清明就是点开春天的爆竹,花草疯狂的招摇,多彩异常的活动,即便南方少了寒食节,但祭祖扫墓、家族聚会、农事准备等活动也把这段春光搞得热热闹闹。扫墓归来,母亲总会沿途采撷一种叫清明菜的植物,而我总会攀上树丫,折取几条柳枝,然后绕成一个圈子,扎上野花,自己戴上,也给母亲戴上。回到家中,母亲便把清明菜洗净,和着米粉弄出香甜可口的清明粑,满嘴是春的清香。我自然是朗读课文,感觉这个时节最多的文字也是关于春天的。吟咏间总觉得春天是如此美好,人生是如此快乐,为什么会有这么悲戚的祭祖活动,没有人给我解释,只好放下书本折腾起柳叶花冠来。玩腻了,就把它们插在门口的空地上。

年复一年,门前的柳枝居然长成了遮阳的大树了,族人们总会在夏日的黄昏围坐而谈,张家长李家短的,不时还有哈哈不断。清明扫墓依旧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功课,母亲在家准备祭祀用品,我也不再有儿时的调皮,断然不会再去折柳枝玩耍。看着嫩嫩的柳叶冒出,忆起柳树下谈笑风生的长辈一个个撒手人寰,忆起追逐嬉戏的儿时伙伴已各奔前程,顿时觉得文人喜春惜春的情愫是如此贴切,倒也更喜欢对柳树意境的琢磨了。常说世有八大柳:连绵千里,绿如帷幄的"左公柳";折柳赠别,离愁别绪的"灞陵柳";旧情难忘、衷情难诉的"沈园柳";青春易逝,落如烟花的"章台柳";年少多情,相思漫漫的"宛溪柳"……这些大都是表达离别之悲,上了年岁便知其中滋味。

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春天,母亲的病情恶化,境况一日不如一日。常常听到她在床上翻动和痛苦的呻吟声,当我闻声而去时,她却说是床板不平稳,给我展示的是满脸笑容,好似门前的柳树一样欢快。毕竟精神抵挡不住病魔的折腾,母亲自知生命已走向尽头,有点迷信思想的她对我说:"孙子过了清明节才满月,那时才能送葬,添了孙子也可安心地走了,坟边可以栽一些柳树,今后来扫墓时也不寂寞。"没想到母亲真的是坚持到清明节,离我们而去的正是孩子满月的第二天。世人常以柔弱来形容杨柳,殊不知柳却有着非同寻常的韧性,而且生命力极为顽强,《埤雅》说它"纵横颠倒植之皆生",我想母亲也是有着这种韧性的人,至少是带着一种信念与病魔较量。

母亲的人生何尝不是柳一样的柔和而坚韧,在我五岁的时候,母亲便因一次车祸而成为半瘫痪,但她依旧用那颤抖的双手为我洗衣做饭,深知家庭收入单薄而负担又重的她往往去菜市场买最便宜的菜一瘸一跛地带回家,这或许是童年乃至少年时最不愿提及的事。也曾有人介绍能有效治疗瘫痪的医院或偏方,满怀欣喜的母亲脸上一笑瞬间又转为平淡,说自己这病也没啥医头,把钱留给儿子读书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当我面临读技工学校尽快就业和读高中升大学的两难抉择时,唯有母亲坚持让我多读书,即便不治自己的病也不能放弃。在外求学和工作,每每打电话回家时,她都说自己很好,不用挂念。母亲去世后,父亲才道出了她饱受病痛折磨的痛苦,倘若到医院检查,多半是让人恐慌的癌症,只是她坚强地活着,因为有妈才有家。

按照母亲的遗愿,我在坟墓旁边种上了几株柳树,每到清明时节。迎风飘摇的柳枝悄然拂面,犹如母亲勤劳温和的双手在抚摸着我。调皮的儿子欢快地叫我给他折柳枝、弄花帽,如同我小时一样感受不到清明的哀愁和生命的强大。

诗意清明

文/程毅飞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万物复苏,令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代文人骚客吟诵清明的佳作颇多。

在吟诵清明的诗中,描写习俗的诗占据了很大篇幅。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清明扫墓在唐宋时已盛行,唐代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诗中写道:"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些都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

伴随着扫墓的踏青活动,也是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题材。"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是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当时清明踏青的盛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代欧阳修的《踏青》则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爱不释手。

浏览古诗,我们还发现,诗人对清明的户外活动有生动的写照。古代的清明节,在民间开展的户外活动有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在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秋千的描述。唐代韦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确实充满诗情画意。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

当然,说到有关清明的古诗,我们不能忘记唐代杜牧和崔护两位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的艺术特色在于情景交融,短短几句诗,勾勒出时令特征和行人的心境。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说的是清明那天,崔护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碗水,并倚在小桃树旁深情地凝视他。这情景使诗人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节,诗人又来到这里,虽然门墙如故,景色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儿去了。诗人触景生情,不胜惆怅。在艺术特色上,两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谓千古绝唱。

清明不悲伤

文/夏小雨

清明本是个悲伤的日子。可在我家,却不是。

平时大家都忙,一家人难得有见面的时候。拿婆婆的话来说,只有春节这个理由,你们这些翅膀硬了的鸟儿才肯飞回来,瞅瞅我和你爸这两只老鸟。婆婆的话是调侃,但我们知道,她内心的落寞和失望。尤其是小叔子前年去世,婆婆越发地渴盼儿女们常回家。于是,清明节成了我家重要的团聚日。

去年清明节前,我们几家子说好,清明节这天风雨无阻,无论何事,都势必要回爸妈家,谁都不许请假。

山上的墓园里,聚集了十几口人。大人小孩,悉数全到。婆婆拿出了几个饭盒,打开,从里面取出还热气腾腾的水饺,红烧肉,卤鸡翅,一一摆在了小叔子的墓前。每人都烧一炷香,静默地伫立。婆婆流着泪,述说着对儿子的思念。我们听着,也落了泪。婆婆看我们都哭了,眼泪一擦,说,都别给我哭了,你们弟弟生前是多开朗的一个人啊,他一定不喜欢看见我们哭。我们今天是来和他团聚的,大家都要高高兴兴的。大哥这时也发话了,咱们来跟四弟聊聊天吧。于是,一场在墓碑前的家庭茶话会开始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日子里发生的琐事,真诚而动情,仿佛弟弟就坐在眼前聆听。孩子们也加入了我们。这个给四叔报告考了多少分,那个给四叔报告得了什么奖。最小的一个还在上幼儿园,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棒棒糖,对着墓碑上四弟的照片说,四叔,昨天我在幼儿园吃午饭得第一名,老师奖我一个棒棒糖,我没舍得吃,留给了你。大家都被小家伙稚气可爱的话逗乐了。婆婆公公也讲了他们的新鲜事:开春了,家里的仙人球开花了,我们老两口开始健身了,我们要为儿女们好好保护身体……

中午时分,我们在墓园休闲区的草地上,铺开大大的塑料单,摆上各种吃食,大家愉快地进行了野餐。饭毕,拍照,打羽毛球,玩得很开心。连公公婆婆也参与了我们的羽毛球比赛,给我们秀了一把"夕阳红".

下午乘兴而归。婆婆说,你们回家接着玩,晚上还有好吃的,春饼荠菜饺子!大家听后,立刻欢呼起来。

清明我们不悲伤,我们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放在心底,让亲情在每个如清明的日子里灿烂。

清明时分

文/张祝智

我总是把清明想像成一幅画,一幅乡野的水墨画。因为,"早青二月,红杏深花,菖蒲浅芽,春畴渐暖年华";因为,"平原麦垄,翠波摇翦翦,绿畴如画,如酥嫩绿".有时,我又把清明想像成是风吹梨花飘,柳条随风舞,还有那一树一树浮艳的桃花和春云下隐约翩飞的风筝。

少时初读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搞不懂诗人为什么会在那细雨绵绵、杏花隐隐的唯美画境中发出这断魂的感慨,倒是对"杏花村"这个美丽的地方无比地神往,时不时牵挂那绵绵细雨中衣衫渐湿、清瘦善感的诗人,牵挂着雨雾中的杏花深处飘着红色酒旗的茅草屋,还有那个村落路旁手执短笛的牧童。

将清明与哀思和忧伤联系在一起,是我读小学参加祭扫烈士陵园,能将文字串成语句之后。每年,班级里祭扫烈士的发言稿都是由我撰写和朗读。还因为祭扫的陵园里有着我的堂伯父,虽然我不曾见过这位年轻时就英勇就义的堂伯父,但从父辈的描述中,我会变得哀思沉沉,潸然泪下,为我可敬的伯父升腾起一腔自豪。

印象中,清明节常有那位烈士的母亲——我的叔婆婆的身影,至今我都忘不了老人拄着竹仗的模样,忘不了她挎着盛满祭品的竹篮,忘不了她那颤抖着抚摸墓碑的双手和纵横无声的老泪……

后来我长大了,也就渐渐地将青草掩映的墓田、绿树环绕的坟冢,还有随风飞落的纸钱这样的画面烙在心田里,也会在清明时节里燃一炷心香,寄托对前人的一份哀思,默诉一份离愁。

随着时光的流逝,寻求发展的人们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规模迁徙流动。可物质文明的进步,更需要精神有所依附和凝聚。那么,在清明这样一个兼容怀想和思念的时节,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静心思念自己的亲人,以各种文明的方式祭奠祖先。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韦应物诗云,"清明寒食好,春园百花开".这就告诉人们,清明是哀悼祖先的时节,同时也是明媚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的日子。我们的记忆里,孩提时代肯定有着小辫梢上插着柳条,在田野上疯跑的经历。那个节日,我们不懂离愁,乘大人填坟、叩首烧纸的时候,跑到水边茅草地上,拔满一兜儿茅针,然后寻着妈妈炒熟韭菜的香气,回家吃饭。或是寻找长在水边岸上的嫩绿清香的黄花菜、荠菜,带回家让妈妈做道美味的菜肴。这些,都是清明这个时节弥漫在我们儿时岁月里最醇香的记忆。

清明,风清景明。走出室外,扑向大自然,你就会发现,清明就在杏花桃花里,就在柳絮飞莺里,就在追思的酽酒里,还在那绵绵的春雨里……其实啊,清明就在你我他的心田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