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记忆-云顶集团3118acm
从前的幸福来得慢,去得也慢,一粒小小的花生糖就可以甜到今天……
——题记
儿时的过年真的很有仪式感,大抵从腊月初八外婆用赤豆、桂圆、红枣、花生等熬制出的腊八粥开始,年味便一天天浓烈起来。腊月廿三祭灶那天,外婆让我用红字条写上"岁岁平安"或者"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等字样。她总是让我多写几条,散发给我的邻居小伙伴们。其实家里并没有灶头,只有煤炉以及后来的液化气罐,但小小的红字条贴在厨房便有了喜庆的气氛。
腊月廿四,外公带着我掸尘打扫卫生。他告诉我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福。外婆则把床单、枕套等一一换新,把上一年春节后收藏起的大碗、盘盏、酒杯、筷子等从碗橱的角落里拿出来,在洗洗刷刷中,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被一天天推向高潮。
尽管外公外婆客居上海几十年,外婆又是杭州人,但过年的菜肴仍是安徽式的,纾解外公的乡愁。比如,制作既可当菜又可当点心的安徽肉圆。选在年前的一个晴天,一早起来煮糯米饭,这边在晾糯米饭,那边需要开始剁肉馅。好大的一坨肉在案板上被切好、剁碎,我们轮流上阵,直斩到双手酸得抬不起。用刀把黏黏的肉糜运到一个大砂锅里,刀面上的肉糜都要用手指抹干净,之后拌上葱花、蒜、姜、盐、酱油等等,再把晾好的糯米饭一股脑儿倒进大砂锅,用长筷子搅匀。之后在小碗里打上鸡蛋,手心里抹上一圈鸡蛋汁,从大砂锅里揪出一小团,不停地搓出像乒乓球大小的肉圆,放在另一个人的面粉碗里再滚一圈,确保其圆圆的形状。最后一道工序是放进大油锅里炸,用漏勺沥干油水,金黄色的肉圆散发着香气,咬一口,脆脆的,外婆嘱我先给左邻右舍一家家送过去一大碗。清寡岁月里的年味不仅在自家的舌尖上喷香,也点缀了邻家的餐桌。
年夜饭有一道是外婆的家乡菜——八宝菜。用香菇、金针菇、菠菜、木耳、黄豆芽等八样素的食材,热气腾腾地炒出来之后说是刮油的保平安之菜,大家便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地抢着吃,其实也是为了讨一个好口彩。说实话,那个年月里,人们肚子里哪有多少油水需要用全素的菜来清肠刮肚呢?
大年初一,我早起穿上新衣服,随外婆楼上楼下地去拜年。邻居们互相作揖,互道"新年快乐".外婆把新手绢的四个角打上结,兜起来像小船一样,里面装满了各家给我的长生果、瓜子、糖果、炒米糖……满满的幸福感长久地贮存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丰子恺讲过:"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气息、纯真的童心,这些过年的乐趣缺一不可。"
……
1996年是我陪外婆过的最后一次春节,那年的大年初二她重重地摔了一跤之后便在病床上辗转两个多月。淅淅沥沥的春雨里,饱受痛苦折磨的外婆煎熬着,直到听说我在医院顺利产下一子,才放下牵念我的心离世了。儿时的春节就像童年的脚印一样,走着走着就找不到了……